1月15日,游客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中东铁路博物馆拍照留念。中国经济网 王婉君/摄
第九届亚冬会正在哈尔滨火热进行。盛会的举办,让冰雪经济持续升温。乘着“冬”风,多地顺势而为,积极推动冰雪“冷资源”加快转化为经济“热引擎”。截至目前,吉林、黑龙江、辽宁、北京、四川、河北等多个省份,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冰雪经济。
三年前的北京冬奥会改变了冰雪运动的格局。冬奥会成功举办以来,我国冰雪运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普及度和竞技实力快速提升。从小众到大众,从北方到全国,从一季到四季,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进入寻常百姓家。“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已由愿景变为现实,冰雪经济日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放眼全国各地,如今,冰雪产业由过去的冰雪旅游“一枝独秀”,转向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冰雪旅游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相关研究报告显示,相关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冰雪产业规模从2015年的2700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9700亿元,今年预计将突破万亿元。2024年至2025年冰雪季,我国冰雪休闲旅游人数有望突破5亿人次。
黑龙江哈尔滨,玉宇琼楼的冰雪大世界吸引了来自五洲四海的人们前来“打卡”;新疆阿勒泰,各大雪场索道前等待上山的滑雪者排起长队;上海,真冰真雪的室内冰雪场馆人头攒动……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假期,人们在各地尽情享受冰雪带来的快乐,也通过亲身消费为冰雪经济“添柴加油”。
几个月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以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激发冰雪经济活力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7年,我国冰雪经济总规模达到1.2万亿元;到2030年,达到1.5万亿元。这对于广大经营主体意味着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我国冰雪运动仍存在消费规模相对较小、基础设施不足、产业链不完善等问题。让冰雪经济滑上“高级道”,机遇和挑战并存。
“冰雪基建”是各地发展冰雪经济的基础。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底,我国共有3684个冰雪景区景点,芒果体育官网为人们“喜冰乐雪”提供了便利条件。但相比旺盛的市场需求,冰雪旅游和冰雪运动场地供给仍有待加强。不同地区建设冰雪基础设施,需要充分考虑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通过合理规划布局、创新场地形式,着力扩大冰雪运动覆盖人群。
以冰雪运动为引领,进一步激发冰雪经济活力,离不开全产业链发力。无论是加快培育一批冰雪领域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推动冰雪装备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冰雪运动自主品牌,还是不断推进数字技术在冰雪领域的应用,都是题中应有之义。我国的超大规模市场和完备产业体系,为冰雪经济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则是冰雪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扩大冰雪消费市场,除了让更多人爱上冰雪运动,还有赖于“冰雪+”消费新场景的不断涌现,比如,增加高水平冰雪赛事供给,推出更多特色冰雪文旅项目等。各地不妨因地制宜,将冰雪运动与休闲、教育、娱乐、商业、康养等业态有效融合,通过充分发掘冰雪经济的丰富内涵,进一步激发人们的参与热情,让冰雪运动更好融入大众生活。(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邓浩)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