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北京景泰蓝艺术博物馆展示的景泰蓝艺术珍品(2019年12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这是在北京珐琅厂生产基地烧制的景泰蓝艺术作品(2019年12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2019年12月4日,北京市珐琅厂的景泰蓝技师在铜胎上镶嵌。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2019年12月4日,北京市珐琅厂的景泰蓝技师在铜胎上镶嵌。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5月15日,在北京市珐琅厂制作车间内,技师为景泰蓝制品“点蓝”。新华社记者 田薇薇 摄
这是5月15日拍摄的北京珐琅厂的景泰蓝制作车间一角。新华社记者 张豪夫 摄
钟连盛在检验珐琅厂制作的景泰蓝产品。(5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钟连盛和技师在研究景泰蓝掐丝工艺。(5月15日摄) 新华社记者 张豪夫 摄
钟连盛在为一件景泰蓝作品进行二次点蓝。(5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李欣摄
北京珐琅厂的技师们在研究景泰蓝制作技巧。(5月15日摄) 新华社记者 张豪夫 摄
钟连盛和学生、同事一起研究景泰蓝作品(2020年6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在北京珐琅厂内的景泰蓝博物馆内展出的清代宫廷风格的景泰蓝艺术品。(2019年12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北京珐琅厂技师赵楠在用景泰蓝显微点蓝工艺制作手表盘。(5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这是在北京市珐琅厂中国景泰蓝艺术博物馆内展示的一块用景泰蓝显微工艺制作的手表。(5月15日摄) 新华社记者 田薇薇 摄
这是景泰蓝制作中的图样和制作好的掐丝(5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豪夫 摄
这是朱江雕漆工作室中展示的雕漆作品。(5月3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这是朱江雕漆工作室内展示的雕漆作品。(5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田薇薇 摄
朱江在工作室内进行作品胎体髹漆工作。(5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豪夫 摄
朱江雕漆工作室中一件正在进行剔彩的雕漆作品。(5月3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朱江在雕漆工作室中介绍一件正在烘干过程中的作品。(5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朱江(右)和父亲朱庆元在雕漆工作室研究髹漆过程中的问题。(5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这是朱江雕漆工作室内展示的陶瓷、黄铜与雕漆结合的作品。(5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田薇薇 摄
这是朱江雕漆工作室中展示的婚庆雕漆作品。(5月3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这是朱江设计制作的适合年轻人的雕漆配饰。(6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这是朱江雕漆工作室中展示的玻璃与雕漆结合的艺术作品。(5月3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这是朱江雕漆工作室内展示的陶瓷与雕漆结合的作品。(5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田薇薇 摄
这是在张铁成工作室内拍摄的他的玉雕作品。(6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这是在张铁成工作室内拍摄的他的玉雕作品。(6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这是在张铁成工作室内拍摄的他的玉雕作品。(6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张铁成在工作室内观察玉雕作品的玉质。(6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这是在张铁成工作室内拍摄的一块正在雕刻中的玉石。(6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豪夫 摄
一位技师在张铁成工作室内进行玉雕创作。(6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豪夫 摄
这是在张铁成工作室内拍摄 的一块正在雕刻中的玉石。(6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豪夫 摄
玉雕大师张铁成在他的工作室内进行创作。(6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这是在玉雕大师张铁成工作室内拍摄的他的玉雕作品。(6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这是在张铁成工作室内拍摄的他的玉雕作品。(6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玉雕大师张铁成(左)在他的工作室内和技师一起研究玉雕技艺。(6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这是在张铁成工作室内拍摄的雕刻玉石的工具。芒果体育网址(6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豪夫 摄
这是在玉雕大师张铁成工作室内拍摄的玉雕作品。(6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这是在北京冀豫的宫毯修复工作室拍摄的宫毯。(6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这是在北京冀豫工作室内拍摄的宫毯作品。(6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田薇薇 摄
这是在北京冀豫工作室内拍摄的宫毯作品。(6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田薇薇 摄
在北京冀豫的宫毯修复工作室,冀豫在描画宫毯的草稿。(6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在北京冀豫的宫毯修复工作室,冀豫展示一块宫毯的织做细节(6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冀豫(右)和丈夫李东阳在北京的工作室内。(6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豪夫 摄
在北京冀豫的宫毯修复工作室,冀豫展示她织造的宫毯。(6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王国英大师(右)在冀豫的工作室内观看李东阳修复古毯。(6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豪夫 摄
冀豫的丈夫李东阳在北京的工作室内修复古毯。(6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豪夫 摄
在北京冀豫的宫毯修复工作室,王国英和冀豫讨论一块宫毯的彩色样稿。(6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这是冀豫工作室内拍摄的宫毯设计图样。(6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豪夫 摄
在北京冀豫的宫毯修复工作室,冀豫的女儿在描述自己眼中的宫毯。(6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这是北京冀豫工作室内拍摄的宫毯作品。(6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豪夫 摄
11月26日,在北京市海淀区的京绣展厅,金馨展示她的京绣作品细节。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这是11月26日在北京市海淀区的京绣展厅拍摄的金馨设计的京绣图案马甲。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11月26日,在北京市海淀区的京绣展厅,金馨展示她的一个将京绣和宫廷传统囊匣制作技艺相结合的作品。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11月26日,在北京市海淀区的京绣展厅,金馨展示她的京绣作品细节。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11月26日,在北京市海淀区的京绣展厅,金馨展示她的一幅京绣作品。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11月26日,在北京市海淀区的京绣展厅,金馨查看展示京绣图案的展板。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11月29日,金馨在北京市昌平区的京绣工作室内查看花卉图案。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11月29日,在北京市昌平区的京绣工作室,金馨在设计京绣纹样。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11月29日,在北京市昌平区的京绣工作室,金馨在准备刺绣。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11月29日,在北京市昌平区的京绣工作室,金馨(右)和同事讨论作品的细节。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11月26日,在北京市海淀区的京绣展厅,金馨(右)在老师于美英的指导下刺绣。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这是11月26日在北京市海淀区的京绣展厅拍摄的金馨设计的京绣手包。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11月26日,在北京市海淀区的京绣展厅,金馨展示一个她设计的京绣手包。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11月26日,在北京市海淀区的京绣展厅,金馨和到访的朋友们聊天。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11月26日,在北京市海淀区的京绣展厅,芒果体育网址金馨在介绍京绣技艺。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这是11月26日在北京市海淀区的京绣展厅拍摄的金馨的京绣作品《翠色双凤莲花宝瓶》。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11月29日,在北京市昌平区,金馨在布置她的“京绣”主题民宿。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11月29日,在北京市昌平区的京绣工作室,金馨在工作。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11月26日,在北京市海淀区的京绣展厅,金馨和朋友们介绍她的京绣作品。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11月26日,金馨在北京市海淀区的京绣展厅整理展出的京绣文创作品。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11月28日,金馨在一次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介绍京绣作品。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11月26日,金馨伫立在北京市海淀区的京绣展厅。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这是在北京市朝阳区的花丝镶嵌工作室内展出的董瑞京设计制作的花丝镶嵌艺术品。(12月3日摄) 新华社记者 齐芷玥 摄
这是在北京市朝阳区的花丝镶嵌工作室内展出的董瑞京设计制作的花丝镶嵌艺术品。(12月3日摄) 新华社记者 齐芷玥 摄
这是在北京市朝阳区的花丝镶嵌工作室内展出的董瑞京设计制作的花丝镶嵌艺术品。(12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这是在北京市朝阳区的花丝镶嵌工作室内展出的使用花丝镶嵌技艺制作的明代纯金皇冠复制品。(12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这是在北京市朝阳区董瑞京的花丝镶嵌工作室内正在制作的花丝镶嵌作品。(12月3日摄) 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董瑞京在北京市朝阳区的花丝镶嵌工作室内制作一件花丝镶嵌作品。(12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在北京市朝阳区的花丝镶嵌工作室,董瑞京的学生正在制作花丝镶嵌作品。(12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董瑞京在北京市朝阳区的花丝镶嵌工作室内制作使用錾刻技艺的银壶。(12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这是在北京市朝阳区的花丝镶嵌工作室内展出的董瑞京设计制作的银壶。(12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这是在北京市朝阳区的花丝镶嵌工作室内展出的董瑞京设计制作的花丝镶嵌纯金饰品。(12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在北京市朝阳区的花丝镶嵌工作室,董瑞京(左一)在指导学生学习花丝镶嵌技艺。(12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这是在北京市朝阳区的花丝镶嵌工作室展出的董瑞京设计的花丝镶嵌技艺与雕漆技艺结合的饰品。(12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在北京市朝阳区的花丝镶嵌工作室,董瑞京在设计花丝镶嵌作品。(12月3日摄) 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这是在北京市朝阳区的花丝镶嵌工作室展出的董瑞京设计的花丝镶嵌技艺与雕漆技艺结合的工艺品。(12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摄
这是在北京市朝阳区的花丝镶嵌工作室展出的董瑞京设计的花丝镶嵌技艺与牙雕技艺结合的银壶。(12月3日摄) 新华社记者 齐芷玥 摄
在北京市朝阳区的花丝镶嵌工作室,董瑞京在用电脑打印他设计的花丝镶嵌纹样。(12月3日摄) 新华社记者朱唯希摄
在北京市朝阳区的花丝镶嵌工作室,董瑞京(左)在指导学生学习花丝镶嵌技艺。(12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在北京市朝阳区的花丝镶嵌工作室,董瑞京展示一件他设计制作的花丝镶嵌作品。(12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这是在北京市朝阳区的花丝镶嵌工作室展出的董瑞京设计制作的花丝镶嵌作品。(12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这是在北京市朝阳区的花丝镶嵌工作室展出的董瑞京设计制作的花丝镶嵌作品。(12月3日摄) 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在北京市朝阳区的花丝镶嵌工作室,董瑞京展示一对他设计制作的花丝镶嵌耳饰。(12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在北京市朝阳区的花丝镶嵌工作室,董瑞京展示一个他设计制作的花丝镶嵌金手镯。(12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在北京市朝阳区的花丝镶嵌工作室,董瑞京在工作期间喝茶小憩。(12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这是北京金漆镶嵌艺术博物馆内展示的胡昕创作的大型金漆镶嵌屏风。(12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这是北京金漆镶嵌艺术博物馆内展示的金漆镶嵌装饰柜。(12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胡昕在北京金漆镶嵌艺术博物馆内为学生们讲解金漆镶嵌屏风的创作技艺。(12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这是北京金漆镶嵌艺术博物馆内展示的金漆镶嵌家具。(12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这是北京金漆镶嵌艺术博物馆内展示的金漆镶嵌作品细节。(12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齐芷玥摄
这是北京金漆镶嵌艺术博物馆内展示的金漆镶嵌家具。(12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这是北京金漆镶嵌艺术博物馆内展示的金漆镶嵌家具。(12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这是北京金漆镶嵌艺术博物馆内展示的金漆镶嵌首饰盒。(12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胡昕在北京金漆镶嵌艺术博物馆内创作。(12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这是北京金漆镶嵌艺术博物馆内展示的金漆镶嵌家具。(12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胡昕在北京金漆镶嵌艺术博物馆内查看金漆镶嵌作品。(12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齐芷玥 摄
胡昕在北京金漆镶嵌艺术博物馆内进行创作。(12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这是北京金漆镶嵌艺术博物馆内陈列的胡昕的金漆镶嵌作品。(12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这是北京金漆镶嵌艺术博物馆内陈列的胡昕的金漆镶嵌作品。(12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胡昕在北京金漆镶嵌艺术博物馆内为学生们讲解金漆镶嵌屏风的创作技艺。(12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胡昕的学生在北京金漆镶嵌艺术博物馆内观看胡昕创作的金漆镶嵌屏风的细节。(12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这是胡昕创作的金漆镶嵌作品《八仙过海》葫芦的局部。(12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胡昕在北京金漆镶嵌艺术博物馆内指导学生进行创作。(12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胡昕在北京金漆镶嵌艺术博物馆内为学生讲解金漆镶嵌技艺。(12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这是北京金漆镶嵌艺术博物馆内展示的金漆镶嵌文创作品。(12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这是北京金漆镶嵌艺术博物馆内展示的金漆镶嵌文创作品。(12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这是北京金漆镶嵌艺术博物馆内展示的金漆镶嵌文创作品。(12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胡昕在北京金漆镶嵌艺术博物馆内进行创作。(12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齐芷玥 摄
这是在北京市西城区的牙雕工作室展示的李春珂设计制作的牙雕花篮(猛犸象牙)。(12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这是在北京市西城区的牙雕工作室展示的李春珂设计制作的牙雕作品(猛犸象牙)。(12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这是在北京市西城区的牙雕工作室展示的李春珂设计制作的牙雕作品(猛犸象牙)。(12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这是在北京市西城区的牙雕工作室展示的李春珂设计制作的牙雕作品(猛犸象牙)。(12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在北京市西城区的牙雕工作室,李春珂的学生在创作鹿角材质的牙雕作品。(12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在北京市西城区的牙雕工作室,李春珂的学生在创作鹿角材质的牙雕作品。(12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在北京市西城区的牙雕工作室,李春珂的学生在创作牙雕作品。(12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这是在北京市西城区的牙雕工作室展示的李春珂设计制作的牙雕作品(猛犸象牙)。(12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这是在北京市西城区的牙雕工作室展示的李春珂设计制作的牙雕作品(猛犸象牙)。(12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在北京市西城区的牙雕工作室,李春珂在设计大型牙雕作品。(12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在北京市西城区的牙雕工作室,李春珂在介绍他的牙雕作品 (猛犸象牙)。(12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在北京市西城区的牙雕工作室,李春珂在介绍他的牙雕作品 (猛犸象牙)。(12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这是在北京市西城区的牙雕工作室展示的李春珂设计制作的牙雕作品(猛犸象牙)。(12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这是在北京市西城区的牙雕工作室展示的李春珂用微雕技艺制作的牙雕作品(猛犸象牙)细节。(12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在北京市西城区的牙雕工作室,李春珂在制作牙雕作品(猛犸象牙)。(12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这是在北京市西城区的李春珂的牙雕工作室内悬挂的创作牙雕作品的参考画作。(12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李春珂在他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牙雕工作室内介绍他的牙雕作品 (猛犸象牙)。(12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这是在北京市西城区的牙雕工作室陈列的李春珂设计制作的牙雕作品 (猛犸象牙)。(12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这是在北京市西城区的牙雕工作室展示的李春珂设计制作的牙雕作品 (猛犸象牙)。(12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学生们在北京市西城区的李春珂的牙雕工作室内创作牙雕作品。(12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这是在北京市西城区的牙雕工作室内展示的李春珂儿子设计制作的牙雕作品(猛犸象牙)。(12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
在北京市西城区的牙雕工作室,李春珂指导学生创作牙雕作品。(12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在北京市西城区的牙雕工作室,李春珂在创作一个牙雕作品(猛犸象牙)。(12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这是在北京市西城区的牙雕工作室陈列的李春珂的牙雕作品 (猛犸象牙)。(12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这是在北京市西城区的牙雕工作室内陈列的李春珂使用微雕技艺制作的牙雕作品 (猛犸象牙)。(12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 朱唯希 摄